感受禪茶意韻|茶文欣賞
巖茶有巖韻,鐵觀音有觀音韻,綠茶有幽韻……茶韻之說素來已久,那么什么是茶韻呢?恐怕沒有一個人能真正說得清楚。真正的喝茶是要調動全身的官能來參與的,用眼睛去鑒賞茶色,用耳朵去聽高沖低泡的聲音,用鼻子去聞氳氤的茶香,用舌頭的味蕾去品嘗茶味,用雙手去泡茶、沏茶、倒茶、舉杯,再通過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把末梢的官能感覺傳遞給心靈(意),在心里把對茶的顏色、聲音、香氣、味道、觸感的結果進行整合而產(chǎn)生一定的意識(法),最后在心里所意會到的就是我們常說的茶韻。茶韻產(chǎn)生的流程正是佛法中“六根”(生理)對“六塵”(物理)的攝受而產(chǎn)生“六識”(心理)的過程。
關于茶韻的描述不勝枚舉,但大都停留在感性的認知。如清代學者梁章鉅在《歸田瑣記》中把武夷茶的韻用“香、清、甘、活”四字來概括。這無非從色、聲、香、味去記錄官能感受,并非真正的茶韻。他又說“悠然心會,妙處難與君說”,這“悠然心會”、“難與君說”的“妙處”才是真正的茶韻。既然只可意會不可言傳,那所有的文字描述和語言記載都是不準確的、不全面的。如蘇東坡形容建茶“森然可愛不可慢,骨清肉膩和且正”、乾隆皇帝“就中武夷品最佳,氣味清和兼骨鯁”的詩中都提到武夷茶中有“骨”的存在,后人因此把巖茶的韻定位為“巖骨花香”;ㄏ隳苈劤,但茶中之“骨”為何物?無人知曉。
如果一定要在文字中尋找茶韻的記載,盧仝的《七碗茶詩》倒可以管窺一二:
一碗喉吻潤,二碗破孤悶。
三碗搜枯腸,惟有文字五千卷。
四碗發(fā)輕汗,平生不平事,盡向毛孔散。
五碗肌骨清,六碗通仙靈。
七碗吃不得也,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。
蓬萊山,在何處?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。
但是,喝茶能喝出“兩腋清風生”、“乘此清風欲歸去”感受的能有幾人?再者,這種茶韻只是一己的心領神會,他人并不一定能感同身受,往往不為他人所信。茶韻和禪機一樣都是不可說、道不明的,只可意會不可言傳。如果一定要拿來說,那未免有誘導或心理暗示之嫌。
當年大慧禪師把號稱禪門第一書的《碧巖錄》雕版付之一炬,就是主張禪在悟,而不在學。禪的感受正如“禪”字“示單”的構字之意,是一種很單獨的、很個體的。同樣,茶之韻乃人在草木間的感受,濃淡由己,冷暖自知。
感受禪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