混雜的普洱茶形態(tài)—香港
城市印象
香港是一個國際大都會,香港是包羅萬象的購物天堂,香港是世界上最擁擠的地方,香港是最具活力的城市,香港的高樓大廈摩肩接踵,香港的生活花費位居全球首位,香港的節(jié)奏異常明快,香港的人流無比熙攘,香港的夜晚流光溢彩,香港的美食活色生香,香港的娛樂絢爛紛呈,香港人品茶由來已久,香港是個彈丸之地……這就是香港,怎么形容都不為過。
茶在香港飲食文化史中的地位舉足輕重。由香港開埠至今,飲茶是香港的生活特色和茶文化的其中一部分。早期的茶樓注重“水滾茶靚”,并且在多重因素的互為影響下,建構(gòu)著具香港特殊風(fēng)味的茶文化。隨著時間推移,逐漸變得混雜無序,成為與點心、食物互相影響的茶文化。
廣州人愛吃的文化滲入香港的茶文化當中,并影響香港茶文化的自身詮釋,甚具地方色彩。因為茶樓在強調(diào)“水靚茶香”的同時,還有點心作配撘。從點心的陪襯,可透視香港的茶文化混雜了廣東人重視“吃”的傳統(tǒng)。
香港的飲茶傳統(tǒng)
“茶樓不賣菜,酒家不賣餅”簡單清晰地概括出過去香港飲茶的傳統(tǒng)。如今,飲茶可以上酒樓,設(shè)宴可以上茶樓;茶樓兼營晚市,酒樓也有早市和午市。香港的茶葉經(jīng)營方法愈發(fā)混雜,久而久之,成就了香港獨有的茶文化。
香港獨有“一盅兩件”,所謂“一盅兩件”,是一邊品茗一邊享用點心。因為茶樓采用焗盅(蓋碗)來泡茶,早期的點心份量大,吃兩籠點心已足夠一餐。周末和節(jié)假日,香港茶樓的人特別多,人們需要這樣一個環(huán)境,可以在用餐之余,和親朋好友暢飲交流。結(jié)果,在多重影響下,香港茶文化有了新的詮釋:上茶樓和朋友聚會畫上等號,融合了廣東“吃的文化”,點心種類五花八門,形成港式飲茶文化。加上中國人愛面子的情感因素,飲茶常常成了宴客,或者一家大小共敘天倫的活動。
香港的茶葉圈
香港茶樓只做早市和午市,夜間并不設(shè)飲宴。香港飲茶實行“茶錢三級制”,即茶錢分成三種,有明顯的階級觀念。飲茶在香港是身份的象征,茶樓通常分成三層,上層的環(huán)境最佳,茶錢最貴,普通市民就只能在環(huán)境較差的一二層飲茶,俗稱“地茂館或二厘館”。因此,早期的茶不單經(jīng)營形態(tài)上有分別,甚至茶客的客路也有明顯的分別。
每每進入茶樓,服務(wù)員便會先奉上茶來,稱為“登門入座先奉茶”,著重茶的品茗和享受。茶樓多設(shè)有“較”茶師傅,專門調(diào)較茶樓提供的茶葉,把高、中、低檔的茶葉混合成茶樓樓面的茶葉。這樣一方面混出耐泡且香的茶,另一方面又可降低茶樓之成本。不僅注意了茶的質(zhì)素,還為茶客提供了最好的茶。還把泡茶用水雙重煮沸,以調(diào)較最佳的泡茶溫度。
舊式茶樓堅守重視茶品質(zhì)的原則,提供不同的茶種給客人選擇。像白牡丹、龍井和鐵觀音這類不耐儲且價格較高的茶種也有供應(yīng),并且質(zhì)素是保證的,通常是特級。由此可見,茶樓的形態(tài)混雜